冬季养生 中医告诉你驱寒保暖就得这样做
茶是人的佳饮料之一,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但是胃病患者或是贫血服药者不宜喝茶,尤其是不要喝浓茶。
宜适时进补
我国多处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可见饮食疗养非常重要。冬季养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进补。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对于不宜食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忌不顾实际情况,全家上下齐进补。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动则出虚汗,这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五味子、黄芪、白术等益气药物。
冬令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理脾胃功能。
冬季养生辨体质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人们在注意冬季养生保健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冬季进补”的传统习惯。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进补。
一般而言,适当进补温热性质的羊肉、狗肉、鹿茸、人参等热性食物和药物,可以增强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但人的体质有差异,阳虚质、气虚质的人宜适合温补,而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的人由于体内原本存在虚火或实火,若盲目跟风热补,则犹如“火上浇油”。
这三类人群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适当平补。平素应少食生冷、肥腻和辛辣之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适量的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新鲜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新患感冒或腹泻时则不宜进补。进补宜适量,否则会给消化系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适当运动 健康起居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储备好过冬的粮食、菜品,开始“猫冬”。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有整日呆在室内极少外出的习惯,甚至有人闲来无事,三五成群“搓麻将、斗地主”。这些生活习惯本身也增加了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针对冬季的气候特点,古人提倡早睡晚起,好等到日光显露时再起床,还要避寒就温,注意保养。同时适当参加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防寒能力,预防感冒。尤其老年人定期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可以使人精神旺盛,活跃情绪。运动场地和形式不必拘泥,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快走。也可选择适当的室内运动形式。
中老年人宜选太极拳、易筋经等。但是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的人注意不要大量汗出,过汗伤阳,同时也易损耗阴精,应以微微汗出为宜。而痰湿质、湿热质的人,则可通过汗出达到祛湿健体的目的,注意汗出后及时补充水分,以温开水好。同时在户外运动时还要注意头部保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保暖就是保护人体阳气不大量散失。所以选择合适的帽子也十分重要,避免运动后防护不当引发感冒。
体质不同,食谱各异
“以热制寒”固然是针对冬季的有效养生原则,但也应因体质而宜。对于本身属于痰湿质、湿热质的人群在冬季不宜大量摄入肉食、白酒、辛辣火锅等热性食物,因为这样容易助湿生热生痰,加重体质的偏颇。而且对于阴虚质的人群也不适合吃上述的热性食物,因为这样容易重伤津液,化燥化火,也加重体质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