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心脏早期问题可以通过面部发现
心脏有六大神奇功能
心脏在中医五脏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及意义。单从文字结构上看,五脏“心、肝、脾、肺、肾”中,心是唯一没有“肉月旁的字”。中医认为,心脏有六大功能,如心脏具有心主血脉、心藏神等功能。
心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通。《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有文献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功能一:心主血脉
中医学认为,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脉搏的跳动,例如颈侧部(人迎脉)、腕部(寸口脉)等可触及。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心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相当于西医二尖瓣听诊位置),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里”。触摸虚里的跳动,有助于对心脏病的诊断。
功能二:心藏神,主神志
在中医学中,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即是指狭义的神。《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反之,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功能三:心在志为喜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情志变化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导致神志病变。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功能四:心在液为汗
汗和心脏有何关系呢?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 ,由玄府(汗孔)排出的液体。因心主血液,中医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即汗是血液中分离出来的,而心主血,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功能五:心开窍于舌
指舌为心的外候。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味觉和表达语言,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时舌质红润、运动自如、味觉正常、语言流利。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而痛;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神志异常则舌强不灵活,舌卷、失语、语謇。心有病变,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来。
功能六:养生先养心
中医强调养生必先养心,养心是保持脏腑功能健康运行的基础。如何“养心”呢?养“神明之心”宜调神:恬淡虚无、心胸豁达常喜、打坐去杂念。其次,养“血肉之心”,宜益气补血,清心开窍。心为阳脏,治宜养心安神、益气补血、清心开窍等。
结语:原来心脏的好坏我们是可以通过脸色看出来的哦,大家之前是不是不知道啊,那么从现在开始要注意了哦,要注意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脸色,如果出现异常就要去医院做个检查,以防心脏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