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如何练陈式太极的结构和知觉

第一类素质:结构

这个类型的素质所包括的内涵,可以用“结构”两个字来表征。

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人体自身结构的优化

陈式太极拳训练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增强人体的自身素质。

由于传统陈式太极拳学关于人体解剖学方面的理论来源于中医,所以传统陈式太极拳训练在强化身体素质方面的指导思想也以中医的经络脏腑气血学说为主,因此与西方体育理论指导下的依靠跑步深蹲推杠铃等手段增强体魄的方式有所不同。

如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陈式太极拳训练方式,是以气血充盈为目标,通过周身气血的充盈鼓荡,来滋养脏腑,强壮筋骨,从而达到强化自身构造,增强身体素质的终目的。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训练主要依靠疏通经络,放松筋骨,调节脏腑等手段来进行。经络的畅通,以及从外到内从表皮到筋骨脏腑各套体系的协调运行,保证了气血的流通、滋养和充盈鼓荡。

而气血鼓荡反过来又调节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对表皮筋骨脏腑各套体系予以滋养和维护,从而更加促进了各套体系的协调运作。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过程往往以松入手,从摧僵化柔来一步步推进。实践证明陈式太极拳的这种训练方式同一般的体育锻炼相比,在却病健身方面更加有效,因此深受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喜爱。

人体自身结构的优化,还包括某些物理构造的优化。如骨密度的增加,脏腑的抗击打能力提高,皮肤组织的强化,肌肉的增强,筋腱的放长松弹等等,通过陈式太极拳的针对性训练均可获得效果极大的改善。

这方面的训练有盘架(功力架)、桩功、内功等多种手段。这些训练手段所产生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强化作用,还可以使得关节筋腱更加灵活,以及柔韧性的提高等。

2. 运动间架结构的优化

合理、科学的运动间架结构在技击当中意义重大。好的间架结构在运动过程中能保持上虚下实,支撑八面,周身平衡,在攻防转换变化时能够维持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应变能力,做到攻防合一,无懈可击。

而不合理的间架结构在复杂多变的对抗过程当中往往会导致空门大开,破绽百出,使自身疲于应付,被动挨打。

陈式太极拳运动间架结构的训练,同样基于自然放松的原则,依靠放松状态下人体结构本身的自然生理规律来进行调节和优化。

传统陈式太极拳的拳架结构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八面支撑,周身平衡,整体浑圆,这些规矩是非常细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由于时代的变迁,今人练拳的目的,生活的方式以及追求的目标与前人有所区别。

有一些陈式太极拳爱好者致力于传播与表演,把陈式太极拳的拳架朝着美观、舒展、大方等方面进行改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果目的是为了技击功效,则应该尽量避免与前人创拳原则相违背的改动。

运动间架结构的素养,要求练习者能在各种速度下保持随遇平衡。今人往往容易在静止或者缓慢运动当中保持合理的间架结构,但在快速或者变速运动当中就会失去间架结构的平衡。

所以需要在高速、变速的运动当中,甚至在激烈的对抗当中,加强对动态间架结构的训练,提高维持平衡和间架结构稳定性的能力。

传统陈式太极拳训练当中,单式的操练、器械以及推手当中结合身法步法的操练等手段,对优化动态过程中的间架结构都十分有效。

第二类素质:知觉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式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第二种素质类型,要求通过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体认来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承接走化的效果。知觉的方式有两种:对自身状态的知觉,和对外界环境以及对手的感知。

1. 自身的知觉

在陈式太极拳练习和技击应用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状态的变化,包括身体所处的位置,骨骼关节的顺背,攻防转换的顺逆,等等。

对自身的体认训练,把这些感知和体会训练成为身体的本能,并且产生浑圆一气,周身一家的效果。

盘架和桩功里面包含关于自身体认的重要训练方法。这其中的关健之处在于运动中求感知。传统的陈式太极拳追求“动中求静”,要求在各种速度的相对运动当中保持间架的平衡和感觉的敏锐。

盘架不同于速度均一的套路练习,而是要在身形和速度的转换过程中把握身体运动规律,把握拳学的轨迹,把握周身上下整体的协调性。

陈式太极拳的桩功则是静中求动。太极桩功的理论认为,如果是一团死水那种完全静止的静态,则会导致僵和滞,这是拳术的大忌。

陈式太极拳所追求的静,是那种雄鹰张开双翼看似浮在空中实际正准备扑向猎物的瞬间那种静,是狸猫扑鼠即将扑出去之前的那种静,是猛虎静卧草丛,蓄势待发的那种静。

桩功训练时要凝神贯注,以意念带动周身做微动,在微动中体验气血鼓荡,丹田内转,虚实转换,阴阳变化的感觉。

古人云,“行气如九曲连珠,节节贯通”。自身的知觉训练,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出节节贯通周身一家的状态,并将这种状态转化为身体的本能。这样在技击当中便会有一动无有不动的灵变。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有“四两拨千斤”的高级战术实施的可能性。

除了身体上的训练之外,还要有精神意志方面的内在修炼。陈式太极拳学对精气神非常强调。除了一般要求行拳时凝神贯注专心致志外,还有不同层次的更高的要求。

如稍低的层次,要求精神饱满,目光炯炯,较高的层次则体现为精神内敛,处之泰然。有“神”有“势”,陈式太极拳才有了灵魂。而具有搏杀的气势,和压倒一切的威严,也有助于实战对决的获胜。

2. 对外的感知

王宗岳在《陈式太极拳论》当中,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述陈式太极拳训练对外感知能力方面所能达到的高级境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种境界对于在激烈的对抗中把握机会战胜对方非常重要。

前文所提到过的一些相对静止的桩功和意念训练,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反应能力,以及皮肤、汗毛对外界刺激感知的灵敏度。但是这些训练对于实战需要来说则远远不够。

陈式太极拳对外的感知训练,主要通过双人互动配合来完成。这方面主要的训练手段是推手中的听劲训练。该训练要求达到甫一接触就能感知对方劲力来路力度变化等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带动自身的变化来应对。

结合实战的听劲训练不仅要适应低速缓慢节奏下的状态,还要能跟的上别人速度的变化和力度的增强。在高速对抗、猛然发力和突然进攻时也要有所反应。

陈式太极拳听劲训练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水平较高的老师给水平较低的学生“喂手”或者“喂劲”的训练。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推手时,按照某一特定的模式,用相应的手法给学生“喂手”或者“喂劲”,直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模式。在陈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使用文字语言或者口语语言,还要使用身体语言和思维语言来教学。

缺少了教师亲自示范或者陪练,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去感知劲路的环节,则学生的水平不会达到很高的层次。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果这里的陈式太极拳“名师”不能亲手带着学生训练听劲推手,则即使是名师也教不出来“高徒”。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学生在择师时,未必名气越大的老师越好,因为有些非常有名的老师可能由于年事已高或者公务繁忙等原因,无法亲自带人传授,则会影响学生这一环节的训练效果。所以“名师出高徒”不尽然,应该是“明师出高徒”。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