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 了解关于太极缠丝劲的思考

太极拳叫做是神拳,太极拳是一门实现了武术与养生健身结合成一体的功夫,太极拳是我国练的人多的拳种,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的人都很适合,平时在公园操场等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太极拳可谓是精华,中华武术的精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一门独步武林的功夫,也曾被誉为“神拳”。太极拳又是一门以“武”服务于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练武与养生健身佳结合的生命平衡和谐之大“道”!那么,她的精华又是什么? 如今,太极拳已是我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多的拳种。但若到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看一看,那一拨一拨练太极拳的人,拱肩架肘者有之,曲背撅臀者有之,一边比画一边说笑者有之,一会儿练太极拳一会儿又跳舞又做操者亦有之,一身僵劲、“胸腰铁板一块”、动作直来直去者比比皆是。如此练拳,太极拳之精华何在?

当代太极拳大师马虹老师所传授的陈照奎家传老架、大架、低架传统陈式太极拳,则非常重视缠丝劲的锻炼,不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起落升沉、起承开合,也不论动作大小、快慢、刚柔,都要求劲走螺旋缠丝,非顺即逆、非圆即弧,“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快,不是直来直去的快,而是螺旋中的快”,“快慢都不能丢了缠丝劲”。陈鑫拳论强调:“太极拳,缠丝法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也。”马虹老师在《拳论》里也明确指出:“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沾连黏随、松柔圆活、化打结合,主要靠缠丝劲;疏通气血、调整诸脏器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靠这种缠丝劲。”所谓“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运什么劲?就是运缠丝劲也。

什么叫做缠丝劲?很多人都很问这个问题,所谓缠丝劲就是内气在骨缝者为之中气.其行肌肤者为之缠丝劲。

马虹老师阐述说,缠丝劲“是人体内在精气通过经络、脏腑、肌体收缩和发放内力的整体作业,其表现形式是螺旋形式,即‘周身无处不螺旋”’。“它体现了人体精气神的高度凝聚,意念力、呼吸力和运动力的高度统一,它是人体蕴藏的一种非常神奇的高级功能态”。传统陈式太极拳所强调的缠丝劲,即是这种以人体内精气神高度统一的、以螺旋缠绕为表现形式的,能刚能柔、或虚或实、“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内气鼓荡、松活弹抖的整体作业之劲力。其要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阴阳相济、对称平衡,“从理论上驾驭这套拳”。把“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阴阳相济(互济、交济、互根、互孕、对称、平衡等等)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太极拳的一系列运动.乃至一些细微的动作之中”。传统陈式太极拳就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学的理论依据,以刚柔、开合、轻沉、虚实、快慢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的拳架动作为内容,以顺逆缠丝、螺旋缠绕为表现形式的:所有招势乃至每一个动作在顺逆缠丝、螺旋缠绕之中,都要求要有前有后、有上有下、左发右塌、右发左塌:身法既要轴心中正、“像坐在小板凳上一样”,又要八面支撑、处处绷圆;眼神既要全神贯注,又要左顾右盼;要有刚有柔、有快有慢、动静平衡、虚实相生;要有内有外、由内领外、内外一体、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总须完整一气”,“打拳一个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一个部位有错误,全身都不对”照奎公《拳论》)。

由此看来,传统陈式太极拳非常重视以拳理为指导,要求不断加强理论的修养,认真学习历代经典拳论以及传统哲学、传统经络学说等方面的知识,“以拳理指导拳架、拳法,使拳理与拳架完美统一,使拳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势都合乎拳理”。“理论明白了,可以在练拳中举一反三,悟性才有个方向”(马虹著《拳论》)。

2.强调以德为先

以自身的意念为中心思想,控制着身体。

传统陈式太极拳锻炼缠丝劲非常重视拳家的武德修养,要求“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内外兼统、性命双修,“不倚权欺人”,“不为非作歹”,“不与狂徒较量”,“不与酒色处事”。一上场即摒弃一切杂念.目不旁视,心不他用,“以一念代万念”,把意念集中在体内的轻和安舒及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上,集中在内气的节节贯穿、松活弹抖上.集中在临敌相搏、肌肤触点的灵敏度和调集全身劲力于该点的发放上,做到“拳随意发、捶自心出”。这种意念专一、安静沉着.再加上动作柔和圆活,发劲后又复归于松柔沉静的招势,能让人顿生“虽日习武而文在其中”之意境,似乎拳家通过练拳抒发出来的胸怀与情操触手可及,看到的不仅仅是拳家的拳架功夫.更有拳家个人通过一个个动作表达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品行修养。大武术家王芗斋曾说过“武至极则文”,“武至文得上乘”。

3.强调丹田内转、内气鼓荡、内气“出肾入肾是真诀”。传统陈式太极拳吸收《拳经》等技击典籍和传统养生术的精华,亦很重视内气的修炼,要求在熟悉拳架、基本掌握非圆即弧与非顺即逆的缠丝法基础上,注重自身内功的锻炼,尤其是内气的修炼。如拳论所劝勉的“莫叹难、莫叹难,劝尔从里往外练”,“内里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通过长呼气——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内气鼓荡——敛气入骨、内气“出肾人肾”,再进到“天人合 一”、“天人一气”等阶段循序渐进的修炼.达到“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打起拳来才能内气饱满、内劲十足。陈式太极拳认为,没有丹田内转内气鼓荡而实现内气的凝聚,没有内气的“出肾人肾”、非圆即弧的螺旋缠绕就只是画一画圈圈道道的“空架子”,是“内里没有东西”的“单摆浮搁”(照奎公《拳论》),是“无米推空磨”,也就不会有传统陈氏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缠丝劲了。名拳家苌乃周就曾明确提出:“始用功时,先要学聚气,次学回环(缠丝、螺旋之劲力),再次学尽(紧,骨肉往一处束)。功力熟时,三气合一,方能有用。”

4.强调“放松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要“百分之百放松”。传统陈式太极拳强调锻练缠丝劲必须做到“百分之百放松”,整个拳架全身各个部位“都要松下来沉下来”。马虹老师阐述照奎公关于放松的拳论,突出强调了三个重要思想:(1)以“阴阳相济”的拳学哲理指导放松。要求通过放松而化僵为柔、由柔至刚、刚柔相济、“阴阳无偏”,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是也。(2)特别注重胸腰的放松,为使胸腰能百分之百放松”,要求做到“四大块(即两肩两胯)松沉”。两肩松沉,才能使胸部的开合、背部的开合和上肢运化自如:两胯松沉,才能使裆圆腰松、丹田转动灵活。为此.要求平时打拳时注重加大两肩两胯四个重要部位转轴的旷量。(3)强调放松不仅仅是为放松而放松,放松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肌肤的膨胀量和灵敏度以及肌体筋骨缠绕旋转伸展收缩的旷量,以更有效地锻炼出符合陈式太极拳拳理要求的缠丝劲来,也是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全身的缠丝劲力集中到一个发力点上.“挨到何处何处击”。由此看来.放松就是这套以缠丝劲为精华的陈式太极拳整个拳学功夫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功夫。

5.强调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往复折叠、劲走螺旋。传统陈式太极拳处处皆讲非顺即逆、非圆即弧、往复折叠、触处呈圆的螺旋式的缠丝劲,“绝无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也不能有劲僵、劲散、劲断等丢顶之病。所有动作都要求走圆弧线,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倒换重心,也必须裆走下弧(照奎公喻作“走锅底型”、强调“不许把重心扛过去”——即不能走上弧线或平移过去);不仅动作要圆,定势造型也要求“处处绷圆”。强调“往返须有折叠”.要求运动必须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顺先逆、欲逆先顺,“要多少给多少、半点也不多给,给多少要多少、半点也不多要”。“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陈鑫拳论)。这种顺逆缠丝、往复折叠的运劲方式.初学时的确让人感到很繁杂,招熟后便清楚了那都是在拳势的虚实转换和开合变化中完成的,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陈鑫拳论云“一虚一实,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实践证明,平时锻炼这种缠丝劲,既有利于使体内的五脏六腑得到很好的自我按摩,促进其自行调整运行功能至佳状态,也有利于加大人体360多个骨关节的旷量,增强全身经络筋腱和肌肤的灵敏度及柔韧性,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筋骨肌腱的健康水平。从技击上看,这种缠丝劲既能有效地引化沾随对方的来力,不与对方发生无谓的丢顶而徒耗自己的劲力,又能使对方摸不着己方的劲,“彼不知我而我独知彼”,使自己的劲力增强突发性,“不发则已,发则人莫知其所以然”。

传统陈式太极拳又强调“周身处处有棚劲”。这绷劲又为何物?马虹老师说:“棚劲就是一种周身处处都向外膨胀、灵敏而柔韧的弹性劲”,“是一种弹性的、能伸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共性特征”。棚劲之与缠丝劲,细究之其实质是一致的,“是一股劲,而非有几股劲也”。

所谓缠丝劲,不仅强调了“劲”,尤其强调了这个“劲”必须是螺旋缠丝的重要特征。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