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内劲对太极推手的重要意义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中的常用招式,要想将其练好,必先要对“内劲”能够熟练掌控。内劲充足,则出招自然游刃有余,势如破竹。下面小编就讲讲如何通过内劲的掌控来提高太极推手的修炼。
明确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并加以练习和领悟才能成功。内劲的修炼,属于上层武功,更需要大家去慢慢体会。
推手中,虛实开合,螺旋缠绕,引化打结合,轻柔重刚齐发,处处控制对方重心,发力与灵活的步法协调配合,抓住时机近身,在运动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适时整劲发出。
内劲又是灵活善变的,上下相合、刚柔虛实必须兼备。在推手与实战技击中才有望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曾经有不少初学者抱怨为什么练了这么久,在使用太极推手招时还是感觉使不上力,这就在于他们内劲的修炼还不到火候,所谓的那么久也只是他们认为的。
太极拳隶属于内家拳,欲发内劲则需先练内功,而练内功的主要方法是练气。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不懂脉络的走向,盲目行之,有害无益。或许所学专业是医学的缘故,我在给学生上课时也不时利用所学、从西医和中医学方面指导学生行功走架、调节气息。
一、人体经络走向与气血运行的关系
人身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其中根本的则是任脉与督脉,太极拳大师陈小旺先生授课时也注重强调了任、督两脉在练功时的重要性。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前行于腹胸正中线,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齿龈交穴于督脉后分而上行至两目下方”。功能即总领一身之气,为“阴脉之海”,并由支脉自胞中向后贯嵴,与督脉相通。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背部正中线,上行头项正中,经头顶下行于额、鼻,止于上唇系带处的龈交穴,与任脉相会,并有支脉络肾贯心,还有支脉与足太阳经交会于目内龇,上行头顶,左右交叉入络脑”。
腹部正中之脐下五厘米为气海,各个时期的武术家,养生家们称其为“丹田”,《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为“积精累气”之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先辈当时造拳时也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练功的关键部位,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丹田归经于任脉,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后就会沿经络运行,丹田气足,人的精、气、神易外显。武术家们常提到诸如“气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从中医学理论角度讲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二、身法整合与内劲形成
身法的运用和内劲的练习也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即使在行走睡卧之时,也能慢慢调节自己的内息。
了解了人体经络、气血的走行及分布后,也只是练内劲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在习练陈式太极拳时要牢牢掌握其要领,诸如“立身中正、沉肩坠肘、松胯圆裆、含胸塌腰、顺逆缠丝、胸腰折叠、松活弹抖、虚实幵合、刚柔相济、节节贯串”等等,贯穿于日常练功之中,洗心涤虑,周身放松,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
“劲”与“力”在汉语解释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老前辈曾提到:“如果单纯从力的角度来讲,力是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力量才能笃实。”概括来说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全身高度协调的运动,包括精神、意念、呼吸,在瞬间爆发出来的能量,是人体精、气、神相凝聚的一种完整的力。陈鑫老前辈认为“太极拳内劲的实质和运行是以意行气,运于骨缝之内,再由骨缝内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逐渐产生的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内劲”。其实人体的内劲是很复杂的,它是多种力源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劲的基础,其来源于人体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初的力则由丹田发出,丹田发出的力在体内和肢体运行整合的过程中需经过肢体若干条经络和多个关节。因此,太极的内劲与劲道取决于经络的畅通和关节的松。另外,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及太极拳相关理论并在大脑的支配下肢体高度协调地完成每个动作十分重要,切不可流于拳架之表面形式。在日常练功和推手时把规矩的外形与正确的走劲统一起来,将对于内劲的形成与发放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柔中有刚为弹劲,刚中有柔则为韧劲。所谓“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辩证地说明了弹劲和韧劲的特性及相对立的统一性。内劲具有“神以知来,智里藏往”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动不令人知,内劲足,弹性的韧性就足,这是太极拳套路和推手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和独特的劲。
推手时如果单凭触觉灵敏,而缺乏一种浑厚轻灵的“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及“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内劲,即使已做到一身备五弓,掌握了呼吸与蓄发的运用,仍然不可能将对方“引之即来,不得不来,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陈鑫前辈有语云:“但引而不击,有顺势牵之使进,以抖它人之劲,抖劲足则其劲自散,全身无力,使对手欲进不得势,欲退则不敢,此引进之妙境也。”这种抖劲就来源于充沛的“内劲”,也说明了太极拳缠绕运转时需要内劲,是和推手实践有密切关系的。
三、内劲在运动中的发放
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谓之和风细雨;亦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谓之雷霆万钧。在推手进退中两者兼备互用,凡偏刚无柔的需防跌失,偏柔无刚的则难临强敌。一举动,轻柔重刚齐发,处处控制对方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处处能越过对方防守点而轻灵逼近,使对方不知我手从何处来,达到“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此时的内劲即包含有柔化刚发的螺旋缠绕的劲别。缠丝劲如果没有充足的内劲做保障,出手就没有威力,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难以破坏对方的平衡。想化动对方的来劲,又容易被压扁而身法被破坏,受制于人,谈何取胜!陈鑫前辈语:“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矣。”
推手中,虚实开合,螺旋缠绕,引、化、打结合,在散手对抗中,则可用踢、打、摔、拿等技法,这对运动员自身的整体综合实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竞技,运用灵活的身法,控制对方重手脚齐到轻灵逼近对方防守点,抓住时机近身,发力与灵活的步法协调配合,在运动之中掌握自身平衡适时整劲发出,往往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时推手练习时以缠丝劲的沾连粘随为灵魂,又要以刚柔兼备的“内劲”为统帅。同时,内劲又是灵活善变的,太极两仪的上下相合、刚柔虚实必须兼备。加上不断练习,功夫才可能上身,且渐臻精妙,在推手与实战技击中才有望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