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 如何学杨式太极的三大阶段
王宗岳在《杨式太极拳论》中说:“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吴图南老先生强调练习杨式太极拳要遵循“着功、劲功、气功”的顺序;我的师父杨家仓(吴图南老先生的亲传弟子)则指出杨式太极拳有技击、养生、悟道的作用。
上述三人分别从练习方法、功夫衡量标准、练习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杨式太极拳练习的特点,非常精辟。本人在杨式太极拳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上述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同时我认为“意”的训练贯穿于杨式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下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初级阶段——着熟
从练法上说,此阶段主要练习着数(这里简单说一下,杨式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一种武术。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健身操则离题万里。事实上,不练着功,健身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初学者盘架子时如果只注意“形似”,怎么练都别扭,而一旦明白了每一个架势的目的,动作就自然灵活、协调,立刻就有了太极味而达到了“神似”。
所以,初学阶段的基础打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架势好看不好看,而是看你着熟不熟。大家知道,外家拳与内家拳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练拳时的速度快慢。
各式杨式太极拳都要求初学者的动作尽可能地慢,其目的就是要初学者在集点成线的缓慢运动中,每一个点(或每一个瞬间)都符合技击要求,时时、处处都可攻可守,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着熟”。
顺便说一下,杨式太极拳的“挨打”功夫即是由此而来。同时,这也符合兵法上讲的先求不可胜、再求必胜的原则。
虽然古人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但初学阶段的效果仍然谈不上养生,更谈不上增慧(悟道),只能是技击。亦如古人所说的:“技击乃斯技之末”。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如“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等,虽非一日之寒,但终究是初学时以技击为目的而逐渐练成的,世界上没有练“太极操”练成的武术家。
2、中级阶段——懂劲
中级阶段主要练习劲功。什么是“劲”?有人把它解释成有弹性的力,这是从表现形式上说的,只有从与力的比较中才能把握劲的实质。力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所以没有弹性),而劲是由有意识的放松产生的(此与松垮有别),此其一。
另一点(也是关键、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劲是意念高度集中(没有杂念)的情况下产生的(即劲是意念力);相反,力是意念紧张的产物,在发力的一刹那,人的意念是模糊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努力搬起重物者面红耳赤的现象去分析)。
至于练习方法,各式都有独到之处,但总的说来不外乎放松、入静、不散乱等等。
检验劲功高低的标准为是否“懂劲”。懂劲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看能否发劲,诸如缠丝劲、弹抖劲等等,这是看松的功夫。松得彻底,用我师父的话说,每个细胞都不紧张,劲的通道没有阻碍才能发得出来。
二是看“听劲”,是知人的功夫,凭敏感的知觉知来劲的大小和方向,甚至知人的生理、心理情况(是对方劲力发出之前的“预知”),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基础,这是看静的功夫。
我曾经目睹师父在临“战”状态下的知人功夫。有一天,师父的一个朋友和几个弟子被二十多位高手围在核心,有人来请师父帮忙,师父立即带领几个弟子前往。对方人多势众,情况危急。
我的师父全神贯注,连眼都不眨一下。这时一位师弟小声对师父说:“对方头面人物有重伤”,师父指着臀部说:“是这里吗?”弟子点点头。师父旋即示意朋友出围,双方均未动手,危机被化解。
杨式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才可能收到养身的效果。古人说医武同源,是说练武之人必须懂医术,但初级阶段只是消极地治疗跌打损伤而已,不属养生范围。活动筋骨(所谓“锻炼身体”)也不是养生。
养生者,保养生命也。它是一种积极地促使生命向健康方向发展的身心活动,建立在对生命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如上述,在中级阶段养成松、静的习惯后,即时时放松、处处入静,生活在松静状态中,则气血自然调和,百脉自然畅通,心境自然平淡。同时,人在这种状态下会对人身有更深的了解,主动去掉不利养生的习惯。
这样,就像《黄帝内经》上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高级阶段——神明
首先解释一下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清澄。神明阶段的练习方法就是练气功。这里所说的气功与佛、道所说的气功是不同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气”和“神”。
古人关于此阶段讲得甚少,除了谨慎(恐所传非人而遭“天遣”)外,还有一点就是古诗说的“眼前有境道不得”,说不得,说不出,只能意会,不可明言。
此时的练法是练虚静(注意:中级阶段是练“松”静),已不注意(自己和对手的)外形,不注意劲路的变化,只在意念的运用。具体练法是通过一定的身法和心法使自己完全虚无,以致“全身透空”,用这种状态来了解外界(包括对手)的虚实。
神明阶段成熟的标志是敏感,表现形式是“自动”对外界(包括对手)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自动反应不能和本能反应混为一谈。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经过大脑的分辨。但本能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反应,而神明阶段的反应则是人体气场的整体反应。
因自动反应能感觉到对手的意图,因而其反应比仅仅根据对手外形的变化而动的本能反应要快得多,甚至比凭知觉而动的懂劲反应也快得多。
这种敏感从何而来?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在房间跟别人说话,就注意不到外面的动静;如果停止讲话、屏住呼吸,就能知道外面的一些情况。
一个人的杂念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身体的不适也会使自己心绪不宁。一个头脑混乱、心绪不宁的人连起码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当然不能与人交手。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应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使身体松、虚下来,自然就能捕捉包括进攻意图在内的对手的身心变化了。这就是空灵,就是前人所说的“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能容能应,自然在技击中如鱼得水了。
这一阶段的效果就是悟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高范畴,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或宇宙的本源。悟道,就是在练功中自然形成的全息思维(非普通人的线性思维)状态下了知客观世界。
进入神明阶段后,杨式太极拳已经超越了武术的范围,进入了对宇宙规律的哲学认识阶段。此时的杨式太极拳练习者已神清气爽,虚怀若谷,有学者儒雅之风,无武夫争斗之气。这一点,我从师爷吴老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