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的五大劲法如何学

劲与力,在未学拳术之前,常无法区别其不同,但已学拳术后,就不可不分析清楚了。曾见学习武术数年之久的人,对于劲与力仍莫明所以,殊属憾事。

应当知道,力由于骨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并达于四肢。力爲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这是力与劲的不同。

少林拳中的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未学者力直而虚,是真力,已学者力横而实,这是劲。劲之中,又分创劲、功劲、崩劲、粘劲等。

初学者多创劲、功劲、崩劲。创劲太直,难以起落;功劲(艺劲)太死,难以变化;崩劲太促,难以斩接,都是强劲露形而不灵。

一、劲道

艺高者多爲粘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唯中肯之顷,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这是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杨式太极拳亦然,全尚巧劲而不尚拙力。

一般而言,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所以,劲的门类繁多。

例如,沾粘劲、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借劲、发劲、引劲、提劲、沉劲、拿劲、闭劲、开劲、合劲、拨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搓劲、噘劲、卷劲、鑽劲、截劲、冷劲、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抖擞劲、折叠劲、擦皮虚临劲等,其中尤以沾粘劲、听劲、懂劲、化劲等数劲爲杨式太极拳中所擅长的特点。如果能将这几种劲瞭解清楚,用之于身,就可以明瞭杨式太极拳的奥妙。

虽然说杨式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而不尚劲,但初学者升阶由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因爲不知用劲,即不明运气之功,也就不知杨式太极拳的真意。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可见用劲实爲学习杨式太极拳的初步纲要。

二、沾粘劲

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是杨式太极拳中需要的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

初练沾粘劲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一段时间后,才由手到臂、到胸、到背,以至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才可沾粘,才可将敌吸住,爲我所制。

这种沾粘,须由高明教师引领,就如蓄电池的过电,教师系有电的发电机,学习者爲无电的蓄电池,引领犹如过电,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输入蓄电池中,之后蓄电池亦能单独发电。欲称这一过程爲喂劲。就如慈母喂食小孩,日久以后,小孩亦知自食的方法。

所以,练习这种劲到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的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亦如此。

其艺愈高者,气愈厚,面积也愈大。但此气看不见,仅能自我感受,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因此,艺高者与人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手程度,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大小。

此劲是练习杨式太极拳推手中重要的内容,必须练习。否则,就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

三、听劲

听劲中的听,是指周身皮肤感觉的听。所以,在未练习听劲之前,必须练习沾粘劲,如果不明沾粘劲,就不能听。

有的人认爲推手的纲领全在懂劲,而不知道不听就不能懂(懂其劲作变化)。犹如言语,如不用耳静听,就不会解人意,所以欲懂非听不可。

杨式太极拳的听劲亦然,非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鬆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不可。因爲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由此可知,杨式太极拳中的听劲,甚爲重要,望学习者注意。

四、懂劲

能听,然后能懂,这虽然是一定之理,但是如果听不准确,也不能全懂。所以懂劲一门也很困难,非由名师口授与自己切实研究不可,而且经相当时期后,才能全明其理。

在杨式太极拳推手中,未懂劲之前,虽然易犯顶、偏、丢、抗等病,但是懂劲之后,往往也有断、结、俯、仰各病,这是因爲后者正处在似懂非懂之间。断结无一定的标准,都因视听不能准确,尚未达到真正懂劲的境界。

如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才可谓真正懂劲。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

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然能达到此地步,可入神明之域。即杨式太极拳论中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

在未懂劲前,如果先求尺、寸、分、毫,这是小功,不过是末技而已。所谓能尺寸于人,实非懂劲。必须懂劲后,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

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劲,于人懂劲两种。自己懂劲,接及神明,能反探战己身中之阴,时时皆然,欲谓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汞,性命葆真,这是修道的要诀。

若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随遇变化,不着思虑形相而无往不宜,自得太极之妙,此即技击中之要纲。上述两种是杨式太极拳大成的标致。所以,习练杨式太极拳者,非懂劲不可,如莫明此道,则难与之论说杨式太极拳。

五、走劲

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原本没有一定标准,如果不懂其势,如何能走?

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与之相抵。因此,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爲虚。如遇偏重则偏鬆,遇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正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然而,初学者不遇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并不是懂劲后真走。走劲的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练者对此不可不知。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