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怎么形成的 脑疝的七大因素
脑疝的分类
脑疝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内容,一为外脑疝或称为脑脱出,另一为内脑疝,其种类繁多、分类复杂。
(一)单纯性
脑某部隆起,包括直回疝、嗅结节疝、灰结节疝、大脑回疝、基底节移位以及桥脑延髓下移等。
(二)楔状型
脑某部有移位,疝入硬脑膜或颅骨空隙,共有五种。
1.海马钩回疝,海马钩回下降入小脑幕切迹。
2.扣带回疝,扣带回移入大脑镰下间隙。
3.小脑扁桃体疝 ,脑扁桃体及延髓下降入枕骨大孔。
4.小脑蚓疝,小脑上蚓部及前叶上升入小脑幕切迹。
5.额叶眶回疝,额叶后下移入中颅窝。
单纯型脑疝多无临床症状,只为尸检时的偶然发现,实际意义不大。有时将楔状型脑疝分为四型(删去额叶眶回疝),亦有将海马钩回疝和小脑蚓疝合并为一,称为小脑幕型。
也有将此型再分为两个亚型:上升型——小脑蚓疝;
下降型—海马钩回疝(又分为前疝、后疝及完全疝三种)。
楔状型陈额叶眶回疝外皆可引起不同的组织损害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使病程复杂化,严重时常导致死亡。
国内原四川医学院从病理角度联系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四型:海马钩回疝、扣带回疝、小脑扁桃体延髓疝及小脑蚓疝。
在临床上常见、有实用意义的为海马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与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其他两类,扣带回疝往往伴随有同侧海马钩回疝出现,一般不引起特殊症状,有时大脑前动脉受大脑镰压迫而引起同侧额叶内侧而或旁中央小叶的软化,发生对侧下肢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小脑蚓疝多伴随小脑扁桃体疝出现,很少见,且其症状类似海马钩回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