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脑疝 病因症状

脑疝是怎么形成的 脑疝的七大因素

脑疝好发部位的局部解剖

(一)小脑幕切迹及其周围的局部解剖

小脑幕是一个横张于颅内的硬脑膜隔,它将整个颅腔从横的方向分为两大部分,即幕上与幕下。

前面附着于岩骨嵴上,后面则附着于枕骨内面之枕骨横沟,其前缘游离,中间有一卵圆形孔,称为小脑幕裂孔(即小脑幕切迹)。中间有中脑通过,其前端有第三对颅神经(动眼神经)通过。

小脑幕切迹的大小各人略有出入,形状宛如伸出来的舌头。

其纵径长于横径,前端较宽,后端较窄。

其游离缘名为小脑幕切迹缘,可分为前后两部。

前部在矢状方向伸向前方,与岩骨嵴牢固粘连。

其游离缘形如索带,可分为内外两股;内侧股较短,止于后床突,名为床内侧韧带,有动眼神经经过其上缘,它向前进入海绵窦;外侧股较长,向前止于前床突,名为床外侧韧带,构成海绵窦的外删壁和顶壁。

后部结构比较简单,呈弓形陡直地弯向上方,再略向前方弯转,在中线上与对侧的游离缘汇合,此点相当于小脑幕的顶。小脑幕切迹缘与中脑各部之间的距离各人也不同。

在小脑幕切迹缘前部的水平作一横切面,在切面上则可见到四叠体的上丘、中脑被盖、网状结构、动眼神经核、中脑导水管及其周围灰质、红核、黑质和中脑脚。

从小脑幕下向上观察,可见海马叫全部突向内侧并超过小脑幕切迹缘,存接近胼胝体压部的后端略微伸向颅后窝,靠近小脑的顶叶、海马钩回也在前方,而且更突出地超过小脑幕切迹缘,并常在此可发现一道狭窄,名为小脑幕压迹,这是属于正常解剖范畴之内的。

在小脑幕切迹缘与中脑之间有脑池环绕。

借以保护中脑。

这些脑池是小脑幕下的脑脊液流向小脑幕上的必经之道。

脑池有不同的划分和命名。

1.脚间池

与交叉池、桥池合称基底池,左右各一,位丁前部。

前界为蝶鞍,后界为中脑大脑脚的脚间窝,旁为颞叶下缘(相当于钩回上的小脑压迹处),底为枧束。它在前方与大脑外侧裂池。在后方与环池相连。有灰结节、乳头体从上方,海马钩同、悔马回的内侧部和齿状回从外侧伸向池内。在脚间池内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动服神经等通过。

2.环池

亦称为横裂池,是脚间池向后的延续部分,左右各一,可以再分为:

(1)Bichat氏池

是脚间池向后的延续部分,较狭窄。与它相邻的脑部为海马钩回的后部及海马回。池中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及滑车神经通过。

(2)Galen氏池

又名为大脑大静脉池,由两侧的Bichat氏池存后方汇合而成。此池较宽,其前界包括松果体、胼胝体压部的下缘与三角帆之间的区域在内。相邻的脑部为小脑中央小叶、中央小叶翼、中脑被盖、胼胝体压部后区、穹隆回峡部,舌回前部直至距状裂。池内有两条大脑内静脉汇入大脑大静脉。

(二)枕骨大孔及其周围的局部解剖

枕骨大孔位于颅后窝低部的中央,呈卵圆形,前后径约为3.5cm,横径约为3cm,其下缘相当于延髓与脊髓的连接处。

枕骨大孔的前部为延髓,舌部为小脑延髓池,后者对前者有保护作用。在正中矢状切而上,小脑延髓池呈三角形,上界是蚓体下缘、蚓垂及两侧的扁桃体,底部是延髓的背侧面。

后方是硬脑膜和寰枕膜,第四脑室中孔(Magendie氏孔)为其高点。它在两侧与小脑桥脑角池、在下方与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相连。

小脑延髓池的大小各人略有不同,其深处达1.5~2.O cm,横径约5~6cm。

池中的软脑膜纤维素较他处稀疏。在扁桃体内侧有迂曲的小脑后下动脉(即小脑下动脉)绕过。

延髓上接桥脑,下续脊髓,是脑干的下部分,它既是脑与脊髓之间上行下达的神经束必经之处,也足后组颅神经的神经根的集中处,司理呼吸、循环(低级)的中枢电位也位于延髓之内。

(三)大脑镰下的局部解剖

大脑镰位于矢状面。呈镰刀状,前部较窄,固定于筛骨鸡冠上,后部较宽,固定于枕内粗隆和小脑幕上。深人大脑纵裂,其下缘为游离缘。前2/3与胼胝体有一定距离,后1/3与肼胝体接近。

在大脑镰下缘前2/3的两侧从前向后为两侧部分额叶的内侧面与扣带回,还有大脑前动脉分布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分支。

总结:经过上述的讲解,现在大家对脑疝有了新的认识吧,知道了它的病因也知道了脑疝的好发部位,还知道了脑疝的分类,在生活当中,患者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要注意什么不能吃,如果大家还想了解脑疝,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3/3页